從被外國人感嘆為“自行車王國”,到機動車過剩導致的城市大擁堵;從以擁有一輛自行車為驕傲,到為回歸自行車出行而不斷探索。自行車,儼然成了中國人最熟悉的“陌生人”。如今,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自行車擁有量超越人口數量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自行車城”。這個走在世界前列的城市,又有了一個新夢想——2025年實現(xiàn)零
碳排放。
騎車到底多流行?
67萬人100萬輛自行車丹麥首都成自行車城
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人口67.2萬,自行車卻超過100萬輛,因此哥本哈根被國際自行車聯(lián)盟授予“自行車城”的稱號,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“自行車城”。
當世界正在為碳排放
問題愁眉不展時,丹麥政府已經定下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零碳排放城市的宏偉目標。
根據統(tǒng)計,2013年在哥本哈根有34%的人騎自行車上班(搭乘公共
交通工具的占32%,開私家車的占34%),58%的哥本哈根市民每天會固定使用自行車。到2015年,居民利用自行車上班和上學的比例將提高到50%。
在哥本哈根,自行車道有兩種:一種是獨立設置的,路面鋪有藍色塑膠,沒有機動車和紅綠燈的干擾;另一種是與機動車道伴行的,但機動車道、自行車道和人行道從高度上依次分開,保證了相對獨立,互不干擾。在哥本哈根,自行車的平均時速為15公里,而汽車平均時速僅為27公里。另外,十字路口的自行車??烤€比汽車??烤€靠前5米,這使自行車可以在汽車右轉之前優(yōu)先通過十字路口。為實現(xiàn)零碳排放的目標,丹麥交通規(guī)則也向騎車人大大傾斜,使得汽車司機不得不尊重騎車人。按規(guī)定,當一個路口只有斑馬線而沒有紅綠燈時,汽車必須讓騎車人先行,轉彎時也是如此。
騎車為何受重視?
能源危機后“自行車復活”成國家戰(zhàn)略
路再怎么加快修,也趕不上汽車增長;錢再怎么使勁花,也疏通不了城市擁堵,除了地鐵
公交似乎沒有更多行之有效的對策。許多年前,丹麥和大多數國家一樣,在享受著現(xiàn)代化帶來的便捷同時,也備受發(fā)展“雙刃劍”的重創(chuàng)。
據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杰介紹,早在1973年全球石油危機爆發(fā)時,當時對外來能源依賴度達到99%的丹麥,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嚴重短缺局面。為應對這一危機,政府將每周日定為“無車日”。但這些措施只能解燃眉之急,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將交通擁堵、能源消耗等問題有效解決。
經過多年論證,丹麥自1999年起推行“自行車復活”戰(zhàn)略,可以說是在席卷全球的城市機動化浪潮下,走出了一條“反機動化”的道路。如今,長達510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已投入使用,直逼上海目前的軌道交通總長度。
騎車為何吸引人?成為一種時尚,首相率領內閣成員騎車去上任。丹麥自行車聯(lián)盟工作人員羅特·魯比表示,大多數丹麥人將自行車與非常積極的價值掛鉤,比如降低噪聲、空氣污染,提高市民健康水平,減少被汽車占滿的難看街景。
騎行是一種時尚,近年來騎自行車還成為了個人活力的一種象征?!霸诘?,我們把騎車看作是和走路、說話一樣的一項基本技能。 ”羅特·魯比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,在大多數丹麥家庭,3歲以上的
兒童就開始了騎車訓練。在哥本哈根街頭,可以看到家長騎車送孩子上學、女士腳蹬高跟鞋騎車行路、西裝革履的男士騎車奔向遠方。有時,你還能在街頭瞧見騎車上班的內閣成員。
丹麥交通部長亨利克·克里斯坦森說:“當你騎行30分鐘后,你的感覺會非常好。到了晚上,你完全可以賞自己一杯紅酒。 ”
值得一提的是,丹麥首相施密特在2011年就職時首次露面,就帶領著23位新內閣成員,騎車前往首相府,成為一段佳話。
在丹麥的地鐵和輕軌火車上,允許乘客攜帶自行車,這樣就更加方便騎車出行。
丹麥政府讓市民愛上自行車,改造設施,專用道經過特殊打磨進行防滑。首先,丹麥政府大規(guī)模改造城市基礎設施。由于丹麥地處北歐,冬天路面容易結冰打滑,因此自行車專用道全部采用優(yōu)質瀝青鋪設,并經過特殊打磨進行防滑。除了基礎設施,丹麥在自行車配套設施上下足工夫,無論是輕軌、地鐵還是公交站點,周圍一定有專門供自行車停放的防盜設施。
丹麥政府在保證自行車出行安全方面不遺余力保證安全,設有自行車轉彎的專用道,除了保證路況,為解決拐彎處易發(fā)生事故的問題,丹麥在許多十字路口都設有自行車轉彎的專用道。在一些學生騎車上學的必經之路,政府甚至建設了專門供自行車使用的高架橋和自行車高速公路。整個哥本哈根大區(qū)有26條“自行車高速路”項目。
提高速度紅綠燈都按自行車速度變,丹麥政府以歐登塞市為試點城市,將該市所有的紅綠燈系統(tǒng)進行了改進,全部按照自行車的行駛速率進行變換,這樣能保證騎車人一路綠燈,通行無阻。
像類似的“親子自行車”在哥本哈根街頭隨處可見。哥本哈根市民每年人均自行車行駛 距 離 長 達900公里,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5噸,相當于德國人的一半。
丹麥地勢平坦、人口規(guī)模不大,這都是非常適合推廣騎行生活之處,但不可否認的是,丹麥的氣候條件卻是不利因素,但經過多年發(fā)展,這里已經成了自行車的“真愛之地”。
廣州
6月24日,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財政預算調整中,有1.2億元是“公共自行車項目提升推廣資金”。按部署,年內需完成3萬輛公共自行車試點,今后會視情況考慮追加資金。
2006年北京以有償形式出租自行車給消費者,并由7家企業(yè)聯(lián)合運營,最終難以為繼,原因是采取純
市場化運作,缺乏政府
政策與資金支持,出現(xiàn)收費不合理、租賃點少等問題。
杭州
杭州目前擁有國內最密集的公共自行車服務。政府除進行系統(tǒng)規(guī)劃外,還協(xié)調交警等部門給公共自行車以路權,在網點、系統(tǒng)信息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、購買自行車上投入3.4億元。